小原酱
小原酱
Published on 2025-06-23 / 62 Visits
0

doro币合约

好久没更新了,更一个代码吧

// SPDX-License-Identifier: MIT
pragma solidity ^0.8.0;

contract DoroToken {
    string public constant NAME = "doro";
    string public constant SYMBOL = "DORO";
    uint8 public constant DECIMALS = 18;
    
    address public owner;
    mapping(address => uint256) private balances;
    uint256 private _totalSupply;
    
    // Meme币特殊功能:无限供应标志
    bool public infiniteSupplyEnabled = true;
    
    // 代币图标URI(存放图标的网址)
    string public tokenIconURI;
    
    event Transfer(address indexed from, address indexed to, uint256 value);
    
    constructor(uint256 initialSupply) {
        owner = msg.sender;
        _totalSupply = initialSupply * (10 ** DECIMALS);
        balances[owner] = _totalSupply;
        emit Transfer(address(0), owner, _totalSupply);
        
        // 设置默认图标
        tokenIconURI = "https://xyj.haokajia.vip/fcb4a46c55fbb2fb9ce6b92d094a20a44723dc99.png";
    }
    
    // 权限修饰符 - 只有所有者可调用
    modifier onlyOwner() {
        require(msg.sender == owner, "DORO: Caller is not owner");
        _;
    }
    
    function totalSupply() external view returns (uint256) {
        return _totalSupply;
    }
    
    function balanceOf(address account) external view returns (uint256) {
        return balances[account];
    }
    
    function transfer(address to, uint256 amount) external returns (bool) {
        require(balances[msg.sender] >= amount, "DORO: Insufficient balance");
        
        balances[msg.sender] -= amount;
        balances[to] += amount;
        emit Transfer(msg.sender, to, amount);
        return true;
    }
    
    // ===== MEME币特殊功能 =====
    
    // 启用/禁用无限供应功能
    function toggleInfiniteSupply() external onlyOwner {
        infiniteSupplyEnabled = !infiniteSupplyEnabled;
    }
    
    // 增发代币(无限供应功能)
    function mint(address to, uint256 amount) external onlyOwner {
        require(infiniteSupplyEnabled, "DORO: Infinite supply disabled");
        
        uint256 mintAmount = amount * (10 ** DECIMALS);
        balances[to] += mintAmount;
        _totalSupply += mintAmount;
        emit Transfer(address(0), to, mintAmount);
    }
    
    // 设置代币图标URL
    function setTokenIcon(string calldata newIconURI) external onlyOwner {
        tokenIconURI = newIconURI;
    }
    
    // 销毁代币(meme币趣味功能)
    function burn(uint256 amount) external {
        require(balances[msg.sender] >= amount, "DORO: Insufficient balance");
        
        balances[msg.sender] -= amount;
        _totalSupply -= amount;
        emit Transfer(msg.sender, address(0), amount);
    }
}

无限供应,白皮书这样子


doro币白皮书

这篇介绍性论文最初由doro币创始人 Ogata Kohara 于 2025 年6 月发表,然后该项目于白皮书发布当日启动。

定义:doro币是关于doro形象的社区meme币,具有不可篡改和无限供应的特点。是一个在NGC区块链首发的meme币,也是NGC的第一个meme币。

超级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

Satoshi Nakamoto's development of Bitcoin in 2009 has often been hailed as a radical development in money and currency, being the first example of a digital asset which simultaneously has no backing or "intrinsic valueopens in a new tab" and no centralized issuer or controller. However, another, arguably more important, part of the Bitcoin experiment is the underlying blockchain technology as a tool of distributed consensus, and attention is rapidly starting to shift to this other aspect of Bitcoin. Commonly cited alternative applications of blockchain technology include using on-blockchain digital assets to represent custom currencies and financial instruments ("colored coinsopens in a new tab"), the ownership of an underlying physical device ("smart propertyopens in a new tab"), non-fungible assets such as domain names ("Namecoinopens in a new tab"), as well as more complex applications involving having digital assets being directly controlled by a piece of code implementing arbitrary rules ("smart contractsopens in a new tab") or even blockchain-based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opens in a new tab" (DAOs). What Ethereum intends to provide is a blockchain with a built-in fully fledged Turing-complete programming language that can be used to create "contracts" that can be used to encode arbitrary state transition functions, allowing users to create any of the systems described above, as well as many others that we have not yet imagined, simply by writing up the logic in a few lines of code.——ETH白皮书

区块链技术演进:从 PoW 到 Doro

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在现实支付中的应用也暴露出一系列技术与成本层面的挑战。比特币作为加密货币的开端,虽然构建了安全且去中心化的账本体系,但由于其极高的单币价值与 PoW 模型下的手续费机制,使得在小费、打赏等微支付场景中往往出现“手续费高于支付金额”的尴尬局面。

尽管比特币社区推动了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等二层解决方案,也仍难以全面覆盖主流用户的支付需求。除了极个别如 BNB 链、闪电网络这类手续费优化显著的网络,绝大多数主流链的交易成本依然高昂,甚至足以再次购买一顿餐食。

以太坊的 PoS 转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权益证明机制,以太坊在提升网络吞吐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交易手续费,为智能合约和 DApp 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土壤。然而,PoS 模型同样面临“筹码集中”的问题,早期持币者或大户更容易主导网络治理,去中心化程度受到挑战。

与此同时,比特币式的 PoW 挖矿由于高度依赖算力,使得普通用户难以参与;而如门罗币(XMR)这类强调隐私的币种,又因其高匿名性常常被误解为“灰产工具”,导致实际应用受限。

混合机制的探索:Magnet 与 PoSW

在此背景下,2025 年出现了一条具有实验性的短命链 —— Magnet。该项目尝试将 PoS 与 EVM 智能合约挖矿融合,提出了一种新的“PoSW”(Proof of Stake + Work)机制。Magnet 的优势在于:

  • 支持 CPU / GPU / ASIC 等多种硬件公平参与挖矿;

  • 智能合约级别控制分发与挖矿逻辑;

  • 显著提升网络交易速度,降低 Gas 成本;

  • 初步实现“PoS 代币公平分发”的目标。

虽然 Magnet 因种种原因未能长期存续,但它为后续项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NGC:受启发的优化型项目

受 Magnet 启发,Justina Hodges 推出了 NGC(Next Generation Chain)。NGC 在技术架构上延续了 PoSW 的基本逻辑,同时做出了如下优化:

  • 提供低成本、低门槛的代币发行机制;

  • 内置空投逻辑,适配社区治理与用户激励;

  • 支持链上资源公平分发,降低参与门槛;

  • EVM 兼容,利于现有开发者快速部署 DApp。

NGC 更加注重应用层与用户体验,是一次向“通用型区块链”目标迈出的新尝试。

Doro:继承与延续

Doro 是在以上技术演化历程中诞生的新一代链上资产,秉持“开放、普惠、参与友好”的原则,在设计上融合了以下特性:

  • 继承 NGC 的低成本生态机制:支持轻量级发币、自动空投、Gas 成本极低;

  • 兼容公平挖矿理念:保留类似 PoSW 的设计精神,强调“人人可参与”;

  • 采用 Dogecoin 式无限发行机制:鼓励日常支付与持续流通,避免过度通缩;

  • 强调社区文化与二创自由:面向 Meme 文化、NFT 创作和轻金融应用的理想土壤。

Doro 并不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而是一次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组合式创新”。它不是盲目创新,而是在无数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继承最有效的部分,删去冗余与门槛,最终回归“人人可用”的区块链本质。

magnetposw和现有概念简介

历史

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概念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提出。早在 1980 和 1990 年代,就有一些匿名电子现金的方案诞生,它们大多基于一种叫“Chaumian 盲签名”(Chaumian blind signature)的加密技术。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保护用户隐私,但因为它们仍然依赖于中心化机构(比如银行)来发行和验证货币,所以最终没有获得太大关注。

到了 1998 年,计算机科学家 Wei Dai 提出了 “b-money” 的设想,这是第一次提出通过“解决计算难题”来发行货币,并使用“去中心化共识”来维护账本的想法。虽然这个构想具有开创性,但当时还没有给出具体实现“去中心化共识”的方法。

2005 年,Hal Finney 进一步提出了“可重用的工作量证明”这个想法。他结合了 b-money 的思想和 Adam Back 的 Hashcash(一个计算难度较高的加密谜题)来构建一个原型系统。但这个系统依赖于“可信计算平台”作为运行环境,因此也没有真正实现完全去中心化。

直到 2009 年,中本聪提出并发布了比特币,才真正首次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去中心化货币系统。比特币将“公钥加密”用于账户和资产所有权的管理,同时用“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PoW)来维持网络中所有参与者对账本的统一共识。

工作量证明的引入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它一举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1. 共识问题:它为分布式网络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让全球数以千计的节点在不信任彼此的前提下达成对数据状态的共识。

2. 参与权问题:它避免了传统系统中的中心化控制或“投票权资格审查”,通过计算资源竞争(即挖矿)来开放共识权利。一个节点能影响共识的程度,取决于它能投入多少算力,而不是是否被某个组织批准。

后来,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PoS)被提出作为 PoW 的替代方式。在 PoS 系统中,节点的“影响力”不再取决于算力,而是取决于它拥有多少加密货币。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都是加密货币生态中的核心机制,但具体优劣不是本节讨论的重点。

数字货币与去中心化平台的演进

1. 早期探索与技术基础

  • 匿名电子现金与中心化局限
    上世纪 80–90 年代,匿名电子现金方案(如基于 Chaumian 盲签名的系统)首次提出通过加密手段实现隐私,但仍依赖中心化机构发行和验证,难以实现真正去中心化。

  • Wei Dai 的 b‑money(1998)
    首次提出“通过解决计算难题生成货币,并借助去中心化共识维护账本”的想法,但未提供实际去中心化算法。

  • Hal Finney 的可重用工作量证明(2005)
    借鉴 b‑money 和 Adam Back 的 Hashcash,提出将 PoW 应用于数字货币,但仍依赖可信计算平台,没能实现完全去中心化。


2. 中本聪:比特币与 PoW 共识的革命(2009)

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并部署网络,将公钥加密用于资产管理,并采用“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PoW)来达成共识。PoW 的引入是两个重大问题的突破性解决方案:

  • 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共识机制,让不信任的节点就账本更新达成一致;

  • 确保公平参与与安全性,通过竞争算力决定共识权重,同时设下经济门槛,抵御女巫攻击。


3. Vitalik Buterin:智能合约与以太坊(2013–2015)

  • 起源:2013 年,Vitalik Buterin 发布白皮书,提出在区块链之上建立支持智能合约的图灵完备平台——以太坊 (en.wikipedia.org, zh.wikipedia.org)。

  • ICO 与创世发行:2014 年,进行首次代币公开募资,募集约 3.16 万 BTC,发行 6000 万 ETH 。

  • 上线与影响:2015 年“Frontier”主网启动,将区块链从单纯支付扩展为可编程“世界计算机”,催生智能合约、DApp、DAO、DeFi 等应用 (metlabs.io)。

  • 从 PoW 到 PoS:应对扩容与能耗问题,以太坊于 2022–23 年通过“合并”升级将共识机制改为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推动更高效率与可扩展性 (cointelegraph.com)。


4. Tron:从兼容以太坊到构建高性能公链(2017–今)

  • 创始与 ICO:Justin Sun 于 2017 年创立 Tron,推出 TRX ERC-20 代币,并于同年 6 月发起 ICO,募集约 7000 万美元 (en.wikipedia.org)。

  • 主网与生态扩张:2018 年 6 月 Tron 主网上线,7 月收购 BitTorrent 并启动 BTT,目标构建高速、低成本、适用于内容创作和 DApp 的生态 。


5. Dogecoin:趣味起源与社区文化

  • Dogecoin 于 2013 年由 Billy Markus 和 Jackson Palmer 基于 Litecoin 分叉创建,最初作为玩笑性质的“狗狗币”发行。它以狗狗形象为象征,吸引年轻文化用户群体,并通过社交媒体(如 Reddit)进行传播。

  • 虽非技术革命,但 Dogecoin 社区具有高度活跃性和共识力,其去中心化文化及打赏小额支付功能奠定了数字货币的另类价值,也对区块链产生了深远影响。


6. PoW 与 PoS:共识机制进化

  • PoW(工作量证明):依赖算力参与,门槛明确、抗女巫但能耗高;

  • PoS(权益证明):依托代币持有量分配权重,节能但需解决“富者越富”问题。
    如今,无论是 Bitcoin 的安全 PoW,还是以太坊、Cardano、Solana 等采用的 PoS,均已成为加密货币生态的核心共识范式。

  • PoSW(权益-工作量证明):是一种融合了 PoS 与 PoW 优势的混合型共识机制,早期探索(2013-2014)

  • Bitcointalk论坛讨论:2013年左右,社区用户(如匿名开发者“BCNext”)提出结合PoW+PoS的混合模型,旨在平衡安全性与效率。

  • Peercoin的实践:首个采用PoW+PoS混合机制的加密货币(2012年上线),但未明确使用“PoSW”术语,而是称为“混合共识”。

  • 术语定型(约2014-2015)

  • 项目白皮书引用:如Decred(2015)、Espers(2016)等项目的技术文档中正式使用 “PoSW” 作为缩写,定义为:

  • “通过PoW生成区块,再通过PoS验证区块合法性”

  • 核心目标:用PoW防止女巫攻击,用PoS降低中心化风险,提升51%攻击成本。

(技术发展简表)

时间

项目

贡献

1980s–90s

Chaumian eCash

首个匿名电子货币模型(中心化)

1998

b-money

提出去中心化货币思路

2005

RPOW

引入可重用的PoW证明

2009

Bitcoin

实现PoW共识+货币发行

2015

Ethereum

图灵完备智能合约

2017

Tron

高 TPS,重娱乐内容

2018

Dogecoin

Meme文化推动 adoption

2025

Magnet

使用PoSW 混合机制发行了mag币

2025

NGC

优化 PoSW,兼容开发生态

2025

Doro

面向大众友好 meme 币

欢迎copy